精彩故事01
贫穷挡不住创造1950年,抗美援朝战争爆发。陆建勋虽然已读到电机系四年级只差半年就大学毕业了,但他义无反顾为了抗美援朝投笔从戎,报名参加了海军,和他一起参军的5位同学都分配到海校当教员,只有他被留在北京,成为海军司令部成立后接收的第一位大学生。陆建勋在海军司令部通信处任机务组长,带领机务组维修无线电台的发信机和收信机,同时还修理了大量缴获来的各种美式电台、雷达等,用来供应前线部队,这支援了一江山岛的解放和援朝部队的装备,他还参加打捞起义的“重庆号”巡洋舰的工作,负责航渡中的无线电通信保障。因此他于1953年和1955年分别荣立一等功一次、集体二等功一次、三等功一次。1955年以机务组为主组建海军701厂,陆建勋任技术股长,1958年10月,又被调到海司通信部新组建的技术处任工程师,主管科研工作。
1959年陆建勋随海军通信考察团到苏联进行了为期3个多月的考察,期间他系统考察了苏联海军通信装备和甚长波电台,了解到国外无线电发展的水平。这次考察对陆建勋触动很大,回国后他便拟订了我国海军通信的装备体系草案,并于1960年积极参加到通信部下属的通信和雷达研究室的组建工作当中。
1961年,陆建勋所在的海司通信部通信和雷达研究室划归刚成立的国防部第七研究院(简称七院),陆建勋也调到七院七Ο六所工作,先后任研究室副主任、主任,主管技术工作,此间他带领科技工作者将陆用超短波电台改为海用,受到舰艇部队的欢迎;由他主持设计研制的数字化多路移相电传终端不但被海军采用,而且同时也为陆军、空军采用,经过多次换代更新,延续至今。为贯彻中央关于“部院合并,厂所结合”的指示精神,进一步密切科研与生产的关系,1965年1月1日,七院与第六机械工业部合并,陆建勋任通信研究室主任,他带领全室科技人员投入到舰船通信技术的自主研究中。即使在文革期间,他仍坚持克服种种困难,组织全室人员的大协作,出色地完成多项任务:主持研制的900号快速通信系统,装备了我国研制的核潜艇;主持了某型导弹远洋试验的岸船、船船通信分系统研制,圆满完成了海上通信保障任务;1968年以七院七Ο六所通信室为基础成立了舰船通信研究所,他任副所长、所长,1978年他在全国科学大会上被授予先进科技工作者,
1981年他被授予国防工业系统先进科技工作者,同年被选为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83年陆建勋调任七院院长兼党组书记,全心投入致力于舰船科技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中。
陆建勋在繁忙工作之余每年都坚持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关心科学技术的新发展。由于业绩突出,1992年,国家人事部批准他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00-2004年任中国工程院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部主任委员,主席团成员,1985-2002年担任中国造船学会副理事长。
他还是中国电子学会理事、会士,通信学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国通信学会会士。现任中国千赢国际手机登录网址公司第七研究院研究员,中船集团公司军工专家咨询委副主任,总装备部科技委顾问,国防科工局专家咨询委委员,空军院士顾问,他还是清华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等多所大学兼职教授和博士生导师。
在抗干扰无线通信领域,陆建勋早在1980-1982年间就提出短波在频域和时域存在“多孔性”,因而提出一种利用“频谱多孔性”的实时频谱选频技术和瞬间通信抗干扰技术相结合的“计算机控制短波自适应通信系统”新体制方案,这是一种不同于现有跳频、扩频等常规抗干扰体制的全新概念的抗干扰通信体制,具有抗干扰的特殊优势。2005年,由他提出的“一种短波自适应瞬间通信方法”获得国防发明专利,同时也完成了第一代原理样机和正式样机的研制,并通过了鉴定和试验,获得专家和用户的好评。
1999年国外提出“认知无线电(CR)”的概念,认为无线电频谱存在许多未曾利用的“频谱空洞”可以动态利用,2003年美国开始研究下一代无线电通信(XG)计划,有了“频谱空洞”、“动态频谱”名词的出现,其原理和陆建勋早年的基本思想不谋而合,这更激发了陆建勋要研究这一新技术的执着和灵感,2006年,他组建了一支年轻的科研队伍,亲自指挥,在第一代样机研制成功的基础上吸收了认知无线电有关理念,不断创新,继续研究探索开展第二代样机的研制,并于2010年研制成功,形成多项专利和研究成果,2007年他又获得第二个发明专利,研究成果经专家鉴定认为“相关技术是我国自主创新的研究成果,总体技术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目前陆建勋又开始组织国内抗干扰通信领域的核心力量,开展下一代无线通信抗干扰理论与方法研究,相关的技术已成为当前通信领域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具有巨大的研究空间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尤其在复杂电磁干扰环境下保障通信指挥的畅通具有重要意义。